关于武术的基本理论
发布时间:2025-07-10 来源:中华武术 浏览次数:857
第一节 武术概述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两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
一、起源与发展
我国武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武术萌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为了生存,出于本能必须与自然界、禽兽进行搏斗,在生产、狩猎中练就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图9-1)。原始部落战争对武术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变成军事技能。
(二)古代武术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与军事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技击性。该时期的发展可以划为以下三个阶段:图9-1

古代武术的发生: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的搏斗技能;“武舞”是根据兵器性能,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训练,这种将实战技能按一定程序进行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
古代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频频的战争促进了对技击格斗术的要求,当时的步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因此当时器械从形状到质地都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已能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民间的习武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剑客”、“侠士”、“武士”等以练武为生的职业人。随着社会发展,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以动健身的思想得到认识,养生和炼养功法也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宋代,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人们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
古代武术的定型:明清(1368-1911)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不同风格的拳种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练拳种独成体系的迅速发展。
(三)近代武术
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甲午战败的耻辱,无奈地退出了战争舞台。
20世纪初,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西方的兵式体操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新武术。1911年-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材先后被定为当时军警必学之术。
《中华新武术》成功的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了传统的武术之中,使武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当代武术
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武术体系。在普及与提高的方针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队。1958年开始,每年几乎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59年国家实施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20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难度动作。同期,“技击”武术得到复兴,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赛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简化改革了武术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操作方法,为武术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依据,由单个学科向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实现。20世纪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武术科研基地,一批以体育学院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关力量的学术骨干已成为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1984年筹备成立了国际武术组织,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竞技武术为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经过各方努力, 1998年国际武联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国际武术联合会,使武术真正跨入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
二、特点与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1技击的特点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套路和搏斗,单练与对练,无论什么民族使用何种器械,都保留了攻防技击的技术特点。
2文化的特点
(1)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2)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体现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3)注重和谐。追求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4)注重形神兼备。武术在技术上不仅重视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
(5)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武术不仅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求整套的演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6)既重外练又重内练。外练指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内练通过调整呼吸,掌握运气调息的方法,达到精、气、神、力、功的更高境界。
(7)多种拳种并存。武术是个多拳种、多流派的传统体育项目。
(二)武术的作用
1健身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养生导引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受到海内外人群青睐。
2技击作用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到了现代,武术技击作用虽不如古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会遇近距离的搏斗,尤其在公安战士执行公务时,娴熟的格斗技能对完成任务的作用更重要。
3观赏作用
武术既是人的身体活动,又是一种武技,尤其是现代的套路运动:高、新、难、美的技术要求,使武术运动的观赏性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即使在人们进行攻防技击时表现出的神态与神秘技击色彩,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教育作用
武术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他主持的漳南书院里就有武备课。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课,其功能是通过武术向学生传授武技,更重要的是灌输武德思想,提高民族意识,激发图强精神。
5经济作用                   
武术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如对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进行教学、训练,开办武术馆校,举行武术表演、比赛,这些活动,使武术以劳务的形式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加上武术器材、服装、教材、音像资料等用品的消费,充分发挥了武术的经济作用。
三、武术内容分类
根据武术运动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容如下:

第二节 比赛方法与规则简介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两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
一、武术套路比赛
武术套路比赛按竞赛类型可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按年龄可分为:成年赛(年龄在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青少年赛(年龄在12-17周岁)、儿童赛(年龄不满12岁)。
武术套路竞赛10分为满分,以运动员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为依据,根据竞赛规则要求,运用减分和给运动员创新难度动作加分的办法进行。武术套路比赛分别由A组裁判:从动作规格、演练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如身体出界、失去平衡、器械碰身与掉地等错误进行扣分,总分值为5分;B组裁判:从演练技巧、编排、布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总分值为3分;C组裁判:根据运动员所报难度进行“是”与“否”的确认,总分值为2分。运动员报创新难度动作,正式比赛前,由裁判组根据申报材料确认该创新难度动作分值后,比赛中运动员按照要求完成动作,则由裁判长给予加分。
武术套路比赛,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时间规定,不足与超过都得扣分。一般自选套路时间不少于1分20秒,太极拳不少于3-4分钟,规定太极拳不少于5-6分钟,对练不少于50秒。时间不足与超过规定2秒,扣0.1分,不足与超过规定2.1秒扣0.2分,以此类推。
比赛场地:个人项目14m× 8m;  集体项目16m × 14m。
二、武术散打比赛
武术散打比赛的性质分为团体比赛、个人比赛。竞赛方法可采用分级循环赛、单败淘汰赛,双败淘汰赛。
散打比赛的体重级别分48公斤、52公斤、56公斤、60公斤、65公斤、70公斤、75公斤、80公斤、85公斤、90公斤、90公斤以上11个级别。
散打比赛的服装护具有全护型(拳套、护头、护齿、护胸、护裆、护腿、护脚背)和点护型(只戴拳套、护齿和护裆)两种。
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
比赛场地为高60厘米、长800厘米、宽800厘米的木结构的散打台,台面铺有软垫,软垫上用帆布蒙盖。台中心画有直径100厘米的阴阳鱼图。
散打比赛不准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不准死拉硬推对方下台,不许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不准用腿法攻击倒地者头部。
禁击部位:后脑、颈部、裆部。
得分部位:头部、躯干、大腿和小腿。
胜负的判定:每局比赛结束,按照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色牌多者为胜方。若出现平局,则按接受警告少者为胜、体重轻者为胜。
三、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方法
目前武术训练身体素质的方法已有部分在应用和借鉴其他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尤其是速度、耐力和灵敏等素质,常采用跑、球类等运动进行训练,因此本章节不再占用篇幅阐述,下面主要介绍传统武术训练提高力量与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这些方法既简便又有效,尤其是武术中的柔韧练习法更是具有独特的功效。如:压肩、撕肩、转肩、压腿、耗腿、撕腿、搬腿、控腿、踢腿、下腰、甩腰、吊腰、涮腰等。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7-11 12:20

已入驻名师:68人

已入驻传承人:136人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