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法门武术”闪耀石桥古镇,谱写时代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封面新闻 浏览次数:663
“法门武术”是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2023年4月正式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月16日,热浪蒸腾,达州市达川区石桥古镇格外宁静。当天,四川省“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采访团顶着酷暑深入古镇,见证“法门武术”的魅力,探寻这项传统技艺如何谱写时代新篇。

热浪蒸腾处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风采
当天上午,石桥古镇褪去平日里的嘈杂,街口的古代牌坊下,“法门武术会馆”门口,传承人率弟子们抱拳列阵登场,集体练功的场景引来游客喝彩,打破了古镇的宁静。
“嗬——哈!”训练场上,一声整齐断喝,气贯长虹。起势如渊渟岳峙,推掌则劲风飒飒。演练“虎爪拳”时,大家五指如钩,虎啸山林的气势破空而来;行至“翻子拳”,身形游走迅疾如风,翻拧裹缠间,尽显刚柔并济的巴蜀气韵。

热浪蒸腾处,汗水浸透的练功服,沿着习武者的面颊、脖颈蜿蜒而下,砸在滚烫的地面,留下点点盐霜。高温,非但未消减大家的精气神,反而为刚猛拳锋添上无形的注脚。观众摇扇纳凉的手渐渐停驻,眼神专注,喝彩声在炙热空气中产生共鸣。
“法门武术”起源于清朝,历经数代传人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融入中华武术大家庭。在石桥古镇,“法门武术”群众基础深厚,承载着巴人地域风格,一招一式皆展现出刚健勇猛、精巧别致的特点。如今,“法门武术”的第九代传人郑锡渊、姚德海等人,积极传承师父遗训,通过创建武术馆、参加国际武术节大赛等,将这项省级非遗成功推向了国内国际的广阔舞台。
薪火相传路
从深山秘技到市井传灯
“法门武术”源远流长,植根于巴渠沃土,其技艺体系磅礴精深,包含拳术、器械、格斗、内功导引诸法,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实用性强,历经百年沧桑而精髓未灭。
过去,这项凝结着先民智慧的绝技深藏于村落乡野之中,知之者寡。在石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一强大引擎的推动下,尘封的瑰宝被拂去尘土,焕发新生。尤其是郑宗周、郑德君父子等传人,不仅将法门武术发扬光大,更通过撰写医功典籍、参加武术大赛等方式,让更多人领略到“法门武术”的魅力。
“高温下的每一滴汗,都是对我们‘非遗’生命力的灌溉。”现场的习武传人李洪刚介绍,他们对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不再囿于家族庭院,他和弟子们已把“法门武术”带到了中小学校园,带进了社区文化站的公益培训班,融入了乡间赶集时的路演场。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通过成立协会等方式,“法门武术”的弟子们已将“法门八段锦”简化改编为“晨操八式”,易学强身;把拳术套路拆解为趣味横生的片段,老少皆宜。
“‘非遗’要接地气才有根有魂!”让李洪刚特别欣慰的是,如今在石桥古镇,晨曦中,不仅可以看到练习“晨操八式”的老年人,还可以看到习练拳法强身健体的年轻人,古镇街头时常也能看到孩童在嬉戏时比划“招式”。
文明筑高台
非遗新“活”助推善治新风
“法门武术”在新时代的“复苏”与广泛浸润,是达州依托丰厚文明实践阵地矩阵,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达州市(区)文明办、文旅部门携手联动,以市、县文明实践中心为中枢神经,以星罗棋布的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为延伸触角,为“法门武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建立了完整的支撑体系。
例如,机制保障方面,达州持续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传承人开展教学、展演与研究;推动法门武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人才孵化强根基方面,达州组建“乡土非遗讲师团”,培育扎根基层的志愿传承人近百人;开办“非遗技艺传习工坊”,系统记录技艺精要。
在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当地政府还巧妙提炼“法门武术”蕴含的“尊师重道”“坚韧自强”“规矩方圆”等精神元素,融入村规民约,编创主题文艺节目,将其打造为倡导德法共治、涵养移风易俗的重要文化符号。同时构建“一月一主题”常态展演机制,将非遗展台深入农贸市场、大型小区、节庆活动,助推善治新风的形成。

“法门武术”的“晨操八式”已成为大众健身项目。
在文明高台之上,“法门武术”挣脱了静态封藏的锁链,逐渐转化为激活乡土认同、凝聚善治力量、涵养时代新风的源头活水。古老的拳脚招式,在新时代被赋予崭新的韵律与使命,正在沉淀为一座城市的文明基因。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